辦公空間新模式該如何進行?
產品名稱:
產品特點:
產品規格:
產品顏色:
產品分類:
“空間”是什么?
空間是一個和時間相對的概念。在建筑學里,有更規范的定義。但時代發展,以O2O為起點的全新商業模式,讓空間開始改變。線下空間早已成為如火如荼的商業戰場。
近幾十年,人們的生活經歷了巨大轉變,對空間的理解和需求正高速分裂。住房、零售、教育、餐飲、金融等與空間緊密關聯的業態,不斷摸索著關乎空間的新模式、新打法,卻鮮有品牌能跳出同質化的競爭格局。
空間體驗三階段
30年前,空間只是環境設計。隨著物質生活基礎改善,人們對環境越來越關注。房地產行業的快速擴張,催生了現代室內設計行業的繁榮。在居住、辦公、商業、娛樂等各個領域,室內設計往更精細、專業化的方向在發展。
近10年,空間逐步產品化。以O2O為起點,線下空間和線上空間的關系已變得密不可分。空間的界限被打破,衍生了諸多新定義,聯合辦公、長租公寓、社區新商業……以“Wework”為典型,品牌開始將空間打造成一種多場景疊加的可復制化產品。品牌對“空間”的理解開始加強,在精神層面,空間更是代表人們嶄新的生活方式。
如今,空間正在由規模化復制的產品,演變為動態的體驗載體。拿“蔦屋書店”舉例,在實體書店和紙質出版物蕭條的當下,蔦屋書店仍以平均每年1.6倍速度開店,每月銷售額達上億,占據90%的市場份額。逆向生長的關鍵在于,蔦屋書店并不把自己當作一款產品在規模擴張,而是從消費者的生活場景切入,去規劃每一家店的空間。通過空間下的數據采集和人們的真實反饋,能夠清晰地知道生活在書店周邊的人喜歡什么,人們到店后不同環節體驗的好壞。從而往更個性化、精細化的方向,以更快速和精準的方式動態調整,以形成差異化體驗。一套標準的產品方程式,已無法適用在需求高速分裂的現代人身上。
空間體驗如何規劃?
空間作為體驗的載體,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,是人與品牌建立深層關系的重要紐帶。今天每個品牌都在講怎么做差異化的空間體驗,卻難以跳出同質化的競爭泥沼。
一方面,很多企業習慣于經驗作戰,對目標用戶的了解往往滯后;另一方面,體驗是個整體,但大多企業的筒倉式管理結構讓體驗變得割裂,缺少打通多部門的整合型策略,品牌、市場、運營、設計分頭作戰。這同時也對乙方市場造成了連帶反應,如今有很多在細分領域做得好的團隊,但具備橫向打通能力、能夠解決綜合問題的卻很少。
1、從人出發
對人的精準定位和深度洞察是開啟體驗策略的鑰匙。未來的市場將是不斷細分的市場,這要求品牌在經營用戶時需要不斷挖掘并滿足更深層次的需求。不同時代的人會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,70/80/90/00作為消費者就存在著明顯差異。
隨著時間推移,無論是最基礎的生理需求,還是更高層的情感需求、精神需求,都持續不斷地在填充進新的內容,人性的解放、獨立自我的追求、社交關系的重構等等。只有當企業時刻清楚且理解TA的用戶時,才能找到真正的創新機會,形成差異化體驗。
2、全觸點規劃
街邊的戶外廣告、進到空間后員工的服務、APP的合理交互流程、來自親朋好友的評價、高格調的空間環境等等,生活中存在著無數觸點,連接著人和品牌。當這些看似偶然且碎片化的觸點被串連,就構成了一次完整的體驗,背后是清晰的路徑和行為規律。
因此,空間體驗規劃要求足夠強的整合力,能將“服務”、“環境”、“數字科技”、“品牌傳達”4個模塊下的所有體驗觸點系統梳理、更全局的視角來規劃體驗。
3、創新的流程
社會在往更多元復雜的方向發展,隨之出現的問題要求更多具備橫向能力的團隊來處理。不聚焦于單點問題,而需要打破學科邊界給出綜合的解決方案。
不同企業對創新流程有著不同的探索和嘗試,但不變的核心是從人出發、以人為本。通過深度挖掘人的需求并不斷滿足,在落地上可以有引領性的實現。人(Who)、內容(What)、載體落地(How)成為這個問題的答案。
用一句話概括空間體驗規劃:“以體驗視角來審視并重新定義品牌、人、空間的關系,從長期發展和整合全局的戰略目光,規劃空間載體上的所有體驗,是所有落地設計的依據。”
在實現商業目標的前提下,為人們創造出美好的體驗、締造人與品牌之間更持久的關系,才是企業實現長期價值增長的可持續之道。
——奔向未來辦公空間設計知識社區——